栏目分类
1395 年春日的一个夜晚,明太祖朱元璋径直前往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、特进光禄大夫、左都督、信国公汤和府上,去看望重病在身、为数不多的老兄弟汤和。
仅一月前,朱元璋刚赐死老兄弟宋国公冯胜。至此,明朝初年朱元璋亲封的“开国六公爵”全都离世,往昔嚣张的淮西集团,仅余汤和一人。
【决定生死的一次“探望”】
汤和与朱元璋一同起兵,但在朱元璋眼中,汤和是个不安定的隐患,也是种威胁。汤和心里明白这事儿。
汤和为防落得胡惟庸、蓝玉那般下场,活得谨小慎微。他不跟人多来往,也绝不碰兵权,只求能安稳度日。
春夜,汤和明白朱元璋的意图。他晓得这天迟早会到,也清楚这次“探望”关乎自己死活。因而,他早有准备。
朱元璋直接走进汤和卧室,映入他眼帘的,不再是往昔那纵横沙场的开国名将,而是个半卧于床,嘴角淌着白沫、连话都讲不出的垂危老人。
汤和瞧见朱元璋,拼力起身,试图向朱元璋行礼。朱元璋眉头一皱,拦住了汤和。
当年红巾军的这对弟兄,彼此对视,皆未言语。朱元璋眼神中杀意毕现,汤和那浑浊的眼神里,藏着一丝乞求。
朱元璋领会了汤和的眼神。这位相伴四十余载的老者,年轻时为他的帝国历经艰难险阻,数次险象环生,最终助他推翻元朝,建立大明。
当年的兄弟们,不少已离世,更多是死于自己刀下。如今,仅剩下眼前这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。他的生死,全在自己一念之间。
望着眼前的汤和,朱元璋恍惚间仿佛回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,自己好似又变回那个意气风发的十夫长,而身旁这位老者,身着千户服饰,恭恭敬敬立在身后。
过了许久,朱元璋长叹道:都成过往了……汤和,好好活下去。或许只有你,能陪我走到人生尽头……言罢,他径直离开了信国公府。
数月后,汤和病逝,享年70岁。朱元璋听闻此讯悲痛万分,追封汤和为东瓯王,赐谥号“襄武”,还给予其葬礼与墓葬最高规格待遇。
《国朝献徵录》记载:“高皇帝厚待王,所施恩礼之隆重,当时无人能及。”
【让手下走在自己前面的义军千户】
在大家印象里,朱元璋可能是历史上诛杀功臣数量最多且手段最狠的皇帝。
为稳固朱家王朝统治,朱元璋对可能危及皇权的功臣老将下手极狠。众多功臣宿将丧命其手,像大明开国头号功臣韩国公李善长,还有朱元璋亲外甥李文忠,都沦为他巩固皇权的牺牲品。
汤和论功劳比不上李善长,论亲近也不及李文忠,可竟神奇避开朱元璋一次次挥下的屠刀,他靠啥呢?
汤和与朱元璋同为濠州人,有说法称他俩自幼相识,是一块儿长大的好友。跟朱元璋类似,汤和小时候生活也极为困苦,甚至比朱元璋还惨。
汤和自幼父母离世,却未向生活屈服,而是苦练武术,练出一身好功夫。
朱元璋走投无路到皇觉寺出家为僧时,汤和早投身郭子兴的红巾军,当上了郭子兴麾下的千户长。
功成名就的汤和,没忘掉儿时伙伴朱元璋,便写信给他,极力邀请朱元璋加入红巾军。
至正十二年,濠州城红巾军告知郭子兴,抓到个奸细。郭子兴瞧这奸细模样独特,就问:“你来干啥?”
那奸细神色平静,回应说:“我叫朱重八,不是奸细,是来投军的。”
郭子兴对朱重八颇感兴趣,询问其来历后得知,朱重八是汤和引荐来投奔自己的,便留他在身边做了亲兵。
朱重八迅速展现出才能,不久后,郭子兴提拔他做九夫长,还给他更名朱元璋。
汤和对朱元璋能迅速得到提拔助力颇大。
尽管汤和官职比朱元璋高,可他对朱元璋极为敬重。他俩一同巡哨时,汤和总让朱元璋在前,自己仿若喽啰般跟在后面。哪怕旁人不理解,他依旧坚持如此。
或许汤和早就看出,朱元璋并非常人。后来汤和能在明初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平安无事,这与他的这份眼光有很大关联。
【最早跟随朱元璋创业的“原始股”】
朱元璋功劳渐多,还娶了郭子兴义女马氏,在红巾军里威望日盛,这让郭子兴起了猜忌。
朱元璋不笨,瞧出郭子兴不待见自己,便主动请缨带兵攻打定远。离开时,他仅带二十四人,这些人日后皆成明朝开国元勋。
其中,有日后大明的统帅徐达,还有后来被称为“开国辅运之臣”的李文忠、华云龙与汤和。
脱离郭子兴后,朱元璋开启个人创业之路。
至正十五年春天,十万元朝军队把朱元璋在的和阳城围得死死的。要是解不了和阳之围,朱元璋就危险了。
危急关头,汤和带领本部人马,击退围城元军,解了和阳之围。
《明太祖实录》记载了这一仗:“独和率部决然随皇上攻打陈野先,将其击败,追击到赤帝坝,后因受伤而回。”
1356 年(至正十六年),汤和先是攻下集庆府(南京),随后又占领镇江与江阴,给朱元璋打造出一块稳固的根据地。
在随后的十二年,汤和作为朱元璋对抗张士诚的首屈一指的大将,多次与张士诚交锋,帮朱元璋稳固住南京这一根据地。
至正二十七年,张士诚兵败身死,此后汤和投身平定浙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战事,成为大明开国功臣。
【只有他一个人看清了朱元璋】
奇怪的是,汤和作为资历战功兼具的元老,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,他却仅被封为“中山侯”,而非公爵。这是为啥呢?
汤和虽“沉敏多智数”,却好酒。守常州时,他一次喝醉,竟说了句不该说的:“吾镇此城,如坐屋脊,左顾则左,右顾则右。”
汤和这话意思是,如今我守着常州这要害之地,就如同坐在房顶上,想去哪就能去哪。
这话从大将汤和嘴里说出,朱元璋定会觉得汤和没跟自己一心,而是在两边观望。要是朱元璋打不过张士诚,汤和没准就投降张士诚了!
汤和这话,朱元璋记了一辈子。此后,汤和依旧为朱元璋四处征战,可明初首次封爵,汤和仅获侯爵。直至八年后,他才被封为公爵。
据史书记载,朱元璋封汤和为信国公时,没忘汤和在常州说的话,还把这话刻在给汤和的丹书铁券上,让汤和以此为戒。
此事让汤和看清了朱元璋,没想到朱元璋竟是个心胸这般狭隘的人!看清状况的汤和,自此像换了个人,不再因喝多就胡言乱语,也不再仗着功劳肆意妄为。
汤和的恭谨,让朱元璋对他的看法逐渐转变,还将两人老家濠州的五千亩官田赏赐给汤和。
【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】
汤和跟德庆侯廖永忠交情挺好。可廖永忠没啥文化,尽管立了很多大功,却总爱显摆功劳。汤和劝过他好些回,廖永忠压根不听,依旧我行我素。汤和见状,就慢慢疏远了廖永忠,担心他哪天出事儿,自己被连累。
汤和确实有先见之明。廖永忠总在公众场合强调自己功劳大,然而没被封公爵,这让朱元璋心生忌恨,觉得他是仗着功劳邀宠,跟朝廷谈条件,便狠狠斥责了廖永忠。
然而廖永忠不懂事,朱元璋巡幸濠州时,他竟在公开场合提及曾为朱元璋暗中除掉韩林儿,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。
没过多久,朱元璋借口处死廖永忠,廖永忠成明朝建国后较早被杀的武将之一。
朱元璋一直猜忌武将,就怕自己离世后,无人能镇住那些开国功臣。要是这些人在他死后造反,他打下的大明江山可就没了。
朱元璋便借一次次契机,分批次整治开国功臣。昔日诸多顶梁柱般的功臣,纷纷含冤而逝。
汤和眼见战友们接连倒在血泊,深刻领悟“飞鸟尽良弓藏,狡兔死走狗烹”,便不再贪恋权位,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。
汤和这般识趣,朱元璋高兴坏了。汤和主动交出兵权,朱元璋没费一点力气,就解决了一个大隐患,能不高兴嘛!
为此,朱元璋设宴为汤和饯行,又派人在凤阳给汤和修了座豪华府邸,热热闹闹将汤和送回了老家。
汤和临行前,一向与他交好的宋国公冯胜前来探视。夜里两人对饮,冯胜问汤和为啥要告老还乡。
汤和见四周没人,就问冯胜:“宗异兄弟,你可记得洪武十年,上头召集咱淮西老兄弟们去围猎的事儿?”
冯胜乃朱元璋的老部下,长期任其亲军都指挥使,是明初六位国公之一。洪武十年那次围猎,冯胜参与其中,自然记得。
【“熊”字里的秘密】
汤和说的那次围猎,在洪武十一年秋天。当时,朱元璋领着一帮开国大将在南京城外一个猎场打猎,撞见猎场里有头凶悍的黑熊。朱元璋对众大将讲:“各位爱卿,谁能抓住这熊,朕必有厚赏!”
听闻朱元璋此言,那些悍将们纷纷赶忙张弓搭箭,驱马疾驰而上。眨眼间,朱元璋身旁就只剩汤和一人了。
朱元璋瞧汤和一直畏缩不前,便调侃道:“汤侉子,你胆子咋越来越小啦?连头熊都不敢杀,莫不是过惯了富贵日子,把武功都丢给你师父啦?”
朱元璋话音刚落,汤和急忙解释道:“皇上圣明,臣岁数大了,当年那张弓已拉不动,再没能力在战场上拼杀为陛下效力,还请皇上饶恕。”
朱元璋扫了汤和几眼,没再理会,扬鞭抽向自己的马,朝着黑熊逃窜的方向追去。
一个时辰后,年轻大将蓝玉拖着黑熊尸体,威风凛凛地回来了。
朱元璋满脸笑意,对蓝玉给予重赏。众多大将表面上纷纷恭喜蓝玉,可心里都不痛快:哼,要不是这小子走了狗屎运,这熊我也能猎到!唯有汤和神色镇定,丝毫没有嫉妒之意。
听汤和说起这事儿,冯胜一头雾水,搞不懂汤和啥意思。汤和晓得冯胜是个直性子,就不绕弯子了,直接问冯胜:“你知道‘熊'字咋写不?”
冯胜听了,气得差点笑出来:“老汤,你可别小瞧人。熊这个字我还能不认识?上面是个‘能',下面四个点嘛。”
汤和摇头道:“你想得片面啦。京城周边是上位者的猎场,这地方熊绝迹都几百年了,哪会有黑熊呢?”
肯定是上位者事先让人运到猎场放着的。上位者安排我们猎熊,一方面是想瞧瞧我们谁在战场上还有战斗力,另一方面是借“熊”字暗示,“能”人常被贪、怨、痴、恨这四种毛病缠身,提醒我们别做可能危及江山社稷的“能人” 。
瞅瞅当年一起参与围猎的老兄弟们,如今还在世的没几个了。蓝玉虽说现在没啥事儿,但我敢肯定,过不了几年,他准得出大问题!
遗憾的是,冯胜压根没把汤和这话当回事,还觉得汤和是喝高了,在瞎编乱扯。见冯胜不信,汤和也不再啰嗦,借口自己喝醉,把冯胜送出府门。
后来事情发展正如汤和所说。冯胜一心想着再上战场,这让朱元璋起了疑心。之后朱元璋又听说,冯国胜在自家府里打谷场下埋了好几口大缸,还常让战马拉着碾子在上面跑,像是在怀念往昔征战的日子。
朱元璋借口冯国胜私藏兵器、意图谋反,用毒酒将其毒死。
洪武二十六年,杀死黑熊的蓝玉被人举报谋反,朱元璋以谋反罪名把他抓起来处死。不仅蓝玉三族被灭,其皮还被剥下制成草人以警示后人。受这案子连累被杀的超过一万五千人,史称“蓝玉案” 。
【大明开国功臣中的“不倒翁”】
汤和主动从权力场抽身。为让朱元璋彻底放心,不再对自己起疑,他特意买了几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做妾,故意表现出一副沉溺享乐的样子。
为让朱元璋安心,每过一年左右就进京拜见他,汇报自己在家乡的言行,让朱元璋清楚知晓,不胡乱猜疑。
每次禀报,他总会讲:“臣每日向着京城方向叩拜,遥祝陛下安康、国家太平,之后才敢自在享乐。”
这几句话,让朱元璋觉得汤和对自己一如既往地忠心,对汤和的敌意也大幅减轻。
汤和晓得朱元璋在他身边安排了许多锦衣卫盯着自己,于是凡事谨慎。他既不跟人聊政事,也不与当地官员往来,还严格管束子孙,要求他们务必遵纪守法。
汤和退休后,朱元璋赐给他三百侍卫,称是为保其安全。
之后,李善长找汤和借三百侍卫去修李府,汤和却偷偷向朱元璋告发了李善长此举。
李善长后遭诛三族,汤和却能平安躲过此劫。
朱元璋压根没真正信过汤和。汤和病重,朱元璋来“探望”,实则是要瞧瞧汤和到底是真病得起不了身,还是装病糊弄他。
要是朱元璋察觉到汤和骗他,定会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。
著名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在《明朝那些事儿》里提到,汤和能在洪武年间成为少有的“不倒翁”,关键在于他很懂进退。
一个人的命运会被“知进退”左右,“进退”尺度不一样,人生结果也各异。
汤和正是凭借“进退得宜”,才躲开了朱元璋的杀戮。
汤和见身边功臣被杀,明白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”,便主动辞官,回乡养老。
此举既消除了朱元璋的担忧,化解了汤和兵权带来的隐患,又避免了杀戮。
古人说:“用舍有时,行藏在我。”意思是懂得进退,才能全身而退,把握好这个分寸,才能更好掌控自己人生。
并非人人都能把进退把握得恰到好处,可要是能在关键事儿上拿捏有度,那也算是一种大智慧。
- 2025-08-20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盘初跌0.24%
- 2025-06-25舟山原汁大墨鱼89.9元3只!肉质鲜嫩不注水,鲜活速冻更美味!_海域_乌贼_渔船
- 2025-05-24大北农:4月生猪销售60.11万头 销售收入10.09亿元
- 2025-05-22故事:汤和不愿帮朱元璋猎杀黑熊,亲信们不理解,汤:熊字拆开看
- 2025-04-13星座“神预测”!2025年你的人际关系将出现怎样的改变?
